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banner 老照片說故事

:::
字型大小:

從臺北飛行場到松山機場

記得那天是爺爺70歲生日,爺爺騎著鍾愛的偉士牌載著自強到松山機場旁邊的「飛機巷」看飛機,聽著爺爺指著起起落落的飛機一架架的說出型號和航空公司的時候,當時還年幼的自強感覺祖父非常的厲害,而自強的爺爺除了一般的飛機之外,更指著旁邊的松山空軍基地裡面的飛機,跟自強說他們的型號跟用途。

隨著自強長大懂事,他慢慢知道爺爺是空軍退伍的榮民,早年第一次到臺灣是在臺北飛行場降落,然後服役的地方是在松山基地,和奶奶在臺北國際航空站相識,可以說爺爺的所有青春都圍繞著這裡,自強後來也隨著爺爺的腳步和飛機搭上關係,擔任機場管制員的他,繼續和松山機場一起成長,然後現在,長大的自強帶著他的孩子,站在臺北松山機場的2航廈3樓樓頂的機場觀景臺,像當年的爺爺一樣,和他的孩子說著各式各樣的飛機型號,看著孩子興奮的眼神和對著飛機指指點點的背影,他終於切實地了解爺爺當年的心情,也許,只是也許,幾十年後我的孩子也會帶著他的孩子,在這邊做出類似的事情吧!

 

解說

臺北松山機場(IATA代碼:TSA;ICAO代碼:RCSS),因其所在地又別稱為松山機場、臺北機場或松機,是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松山區的機場,創建於日治時期的1936年(昭和11年),當時稱為「臺北飛行場」,為臺灣第一座機場,二次大戰結束後,臺北飛行場更名為「臺北航空站」,改為軍民共用,也曾開設臺北至上海航班。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遷移到臺灣後,松山機場也逐漸擴建,以應付逐漸成長的境內和境外航班。

之後松山機場雖然歷經多次擴建和改善工程,但是因其腹地遭基隆河和市區侷限而成效不彰,於是在1970年代進行的十大建設裡,規劃在鄰近的桃園縣興建新機場:中正國際機場(今臺灣桃園國際機場)。1979年,中正國際機場啟用,松山機場轉為服務國內航班為主。國際線部份則僅提供特殊包機、或國內外政要專機起降;同時也是中正國際機場的轉降機場之一。

1987年後,政府開放天空政策,新興航空公司加入國內航線之經營,民眾使用航空運輸工具增加,航線網路遍及全島與外島地區,至1997年旅客運量高達1500萬人次以上。然而隨著高油價的衝擊與西部走廊高速鐵路及公路運輸系統完成啟用後,松山機場除離島航線外,受到大幅衝擊。直至2008年7月4日政府開放兩岸週末包機直航,同年12月15日擴大為兩岸平日包機以來,松山機場營運量逐步提升。另為打造「東北亞黃金航圈」,2010年6月14日開啟松山-虹橋對飛航線,並於同年10月31日開闢松山-羽田航線,讓松山機場重返國際空運市場。而在臺北捷運內湖線於2009年通車後,松山機場成為繼高雄國際機場後,臺灣第2個有聯外捷運系統直接連接的民用機場。松山機場於2016年共服務614萬2,996旅客人次,位居全臺第三,僅次於桃園國際機場與高雄國際機場。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編者。「Wikipedia: 臺北松山機場」。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最後更新於)2021年2月21日,檢索於2021年3月9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臺北松山機場

  • 發布日期:2023-04-21
  • 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圖書館
回頁首